意味着发生了通货膨胀,美元汇率降低,造成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居民购买力下降,严重影响的人民的日常生活,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对世界大宗商品的影响非常大。比如像石油和黄金,在一定程度上和美元有负相关的关系,这个时候石油和黄金在一定程度上会上涨,可以理解为石油/黄金和美元之前存在竞争关系,或者是理解为因为大宗商品是以美元为价格尺度。
美元的下跌对借有大量美元外债的国家和企业来说具有一定的好处,因为美元下跌意味着本国货币的升值,可以减少负债压力。
对出口国不利。美元的下跌降低了美元对其它国家的购买力下跌,这样单位美元能购买的外贸商品数量减少。所以不利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
从美国经济来看,美元大跌使美国商品出口价格降低,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力,这有利于美国制造商增加生产和扩大出口,从而推动经济较快地复苏。
但是,不利的因素也不容低估。
一是进口商品价格因此上升将导致美国国内的物价上涨,从长期来说对经济运行不利。
二是对美国的投资市场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果美元汇价下跌导致外国投资者大量减少购买美国证券,甚至抛售美国股票和国库券,从而使得外资流入大幅减少和长期利率上升,那么美国经济将受到严重影响。
从世界贸易方面看,美元大跌将使美国出口商品增加和价格下跌,美国商品可能占据更大的市场,从而打压其他国家的商品。而对美国市场而言,外国商品对美国的出口将因价格上升而受到影响。
货币国际化”旧话重提
货币国际化,是指特定货币由国别货币成长为国际货币的过程。国际货币是指在全球贸易与投资中扮演着交易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手段的货币。它既可能是国别货币(如美元),也可能是区域性货币(如欧元),或者是某种贵金属(如黄金)。
首先,让人民币在文化相近、经贸关系密切的周边国家与地区成为主要结算货币后,再让人民币成为这些国家的储备货币;其次,应该发展以人民币计价并开放的国际资本市场,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人民币资产选择。
借势“出海” 多管齐下
一直以来,有四个因素制约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第一,中国尚未全面开放资本项目,人民币也非完全自由兑换,这限制了中国通过资本项目向外输出人民币;第二,人民币汇率并非自由浮动,制约了境内外人民币远期汇率市场的培育,影响了境外居民与企业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因为缺乏对冲人民币汇率风险的工具;第三,除B股市场与QFII机制外,外国投资者不得直接投资中国资本市场,中国境外也缺乏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这限制了人民币成长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空间;第四,中国政府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也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没有推动本币国际化的强烈意愿。
竞争惩罚 伦敦论剑
在上述背景下,时任央行行长的周小川在2009年G20伦敦峰会召开前夜,发表了《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一文。
文中的倡议,从短期来看,是为了增加中国代表团在G20峰会上的主动权与谈判力;从中期来看,中国政府表达了对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直接增印钞票的量化宽松政策的担忧,特别是美联储直接购买美国国债,加剧了中长期通货膨胀与美元贬值的可能性,这会危机中国巨额外汇储备;从长期来看,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代表,中国政府指出了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一种方向,并为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提供了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周小川在文章中指出,凡是以国别货币充当世界货币,都不能解决1960年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特里芬难题,即储备货币发行国不能平衡国内政策需要与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本轮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美国国内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进而压低美国金融市场长期利率,出现罕见的房地产泡沫与金融衍生品泡沫。因此,“危机未必是储备货币发行当局的故意,但却是制度性的必然”。如果说金本位制天然会带来通货紧缩压力,那么美元本位制天然会带来通货膨胀压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美元贬值 央行如何应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