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公众持有的通货。基础货币的计算公式如下: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增加,从而使用基础货币增加。
一.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计算:
1.关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次数)
2.纸币的购买力=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纸币发行量
货币发行量=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货币的购买力
3.关于通货膨胀率(物价上涨幅度)的计算公式:
通货膨胀率=(纸币发行量—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纸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1)×100%
= 多发行的纸币量/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小)
拓展资料:
1:?货币流通量的计算是基于货币供应量的统计。
具体来说,货币流通量包括M0、M1、M2和M3等不同货币聚合层次。
1. 货币流通量的计算是基于货币供应量的统计。
2. 货币供应量包括所有市场上可以流通使用的货币总量。
3. 货币供应量分为M0、M1、M2和M3等不同层次,每一层次代表的范围和含义略有差异。
- M0是最狭义的货币供应量,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 M1则是M0外加可流通的活期存款,常用于近期交易支付。
- M2则是M1外加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反映了广义货币的流通范围。
- M3是M2外加其他广义货币,如存款证明、协议存款等。
因此,货币流通量的计算涉及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和不同层次的货币聚合,以全面评估经济中的货币供应情况。
货币流通量的计算公式是:M=pt/V。其中,M表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P表示商品价格水平,T表示待售商品数量,V表示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这个公式可以变形为:M=PT/(VT)。其中,VT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和待售商品数量,PT表示商品价格水平和商品数量。这个公式可以进一步变形为:M*VT=PT。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如何计算基础货币成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